车友圈资讯网

对话马勒:我们喜欢竞争,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成长

上海车展期间,将自身定位为未来出行系统解决方案开发伙伴的马勒MAHLE,带来了诸多优秀产品亮相。包括其在、热管理、高效清洁内燃机领域的诸多产品和创新成果。

作为一家百年老店,始终保持创新的姿态。有幸的是,时隔五年,马勒MAHLE再次与媒体见面,进行了一场深入交流,充分沟通了马勒在创新方面的成就,同时了解其在中国市场的决心与计划。

中国汽车市场风云变幻,唯一的不变就是不停地改变。对于这种变化,马勒并不畏惧,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以变应变。“马勒喜欢竞争,相信在公平竞争环境下,我们可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马勒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兼CEO Arnd Franz如是说。

马勒也毫不掩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Arnd Franz表示,“马勒扎根中国已近30年。我们始终坚定推进本土化战略,不仅要让中国实现‘自给自足’,更要凭借在中国磨练出来的敏捷和效率,带动整个集团的更快发展。”

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在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并且在很多领域已经领先世界。想要新技术快速落地,要想让新技术快速落地,中国市场是不二之选。

当然,中国OEM对速度、创新速度和传统汽车供应商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对于此,一方面,马勒在中国与客户保持密切日常互动;另一方面,应用最新开发技术,比如用于模拟和设计的人工智能,它能将某些开发步骤的速度提高100倍甚至1000倍。

如果要对这次媒体交流会进行总结,那就是马勒在应对变化与竞争中现实的积极心态,非常值得我们学习。Arnd Franz说到,“马勒是一家超过100年历史的公司,并且经过100年的竞争,现在还在这里。”这百年企业马勒的底气。

以下为访谈实录:

Q:马勒如何防止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中被边缘化?这些年一直提软件定义汽车这个概念,马勒在这方面有什么布局?

A:马勒在中国有几十年经验,与客户关系紧密。我们有清晰的2030+战略,聚焦电气化(智能充电、高效电驱动)、热管理业务(随电动车发展将翻倍),还在生物燃料、合成燃料(包括氢气)领域保持合作。我们在中国不断扩大研发能力,上海和常熟设有技术中心。我们贴近客户,了解需求,凭借专业技术和德国总部支持,通过快速技术迭代保持竞争力。在软件方面也有诸多工作,为中国市场开发的产品就包含软件部分。

同时,中国马勒每年投入5.4%用于研发,转型后更注重本地研发能力建设。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好,欧洲企业需接近客户。我们在热管理、电气化等领域专业能力强,战略清晰,无论面对何种车型,都能第一时间了解并满足客户需求。依靠技术专业度和德国总部支持,做好本地研发管理,通过技术迭代保持领先。

Q:作为公司的核心,马勒如何平衡其传统制造业与创新团队,以适应智能和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

A:我们融合不同技术,在研发和生产方面做好平衡。今年年初公司重组,将动力传动业务与电气化业务合并,传统过滤业务与热管理业务合并,因为这些领域所需技能和资质相似。例如,活塞制造技术的生产理念可用于电力电子和电动机的高度集成生产线;过滤技术的生产理念可用于生产电池所需的热管理模块。

同时,我们认识到中国市场对速度要求高,因此本地化研发能力,应用人工智能等全球开发工具提高开发速度,尤其是在模拟设计方面。

Q:我们知道许多中国OEM对速度、创新速度和传统汽车供应商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您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您是否与中国OEM有一些具体的合作模式?

A:一方面,在中国与客户保持密切日常互动;另一方面,应用最新开发技术,比如用于模拟和设计的人工智能,它能将某些开发步骤的速度提高100倍甚至1000倍。

在合作中,我们更注重提前研究客户痛点并提供解决方案。比如在热管理方面,帮助客户提高车辆续航里程、解决噪音问题,研发新技术提高能效。针对制冷剂切换问题,我们提前研发好相关技术,能提供双系统解决方案,降低成本、减小尺寸、减轻重量,切实解决客户问题。

Q:很多中国车企对成本特别敏感,像热管理这类系统,他们可能有多个供应商并选择价格低的,马勒如何应对?

A:我们深知成本在中国市场是关键话题。马勒利用供应链优势,整合本地和国际供应商资源提高成本效益。公司核心宗旨是“efficiency in motion”,注重提高效率,在技术和成本间找到综合平衡点,帮助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与本地供应商紧密合作,避免单纯降低材料成本带来的后遗症,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前提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Q:供应商都会遇到“年降”问题,马勒如何应对?

A:“年降”确实常见,主机厂面临价格战,向供应商要求年降也合理。我们应对“年降”压力的方法是疯狂进行技术迭代,追求技术和成本的综合优势。公司设有“作战室”,分析市场情况后持续改进。感谢总部支持公司转型,授权本地研发,让我们能快速应对市场变化。马勒喜欢竞争,相信在公平竞争环境下能从错误中学习、不断进步。

Q:马勒是否考虑收购或投资中国的技术公司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投资战略和方向是什么?

A:我们优先重点发展自身有机增长,全球有5000多名工程师,中国有500多名。若有合适外部机会也会考虑,但现阶段凭借客户信任、在中国的30个生产厂和优秀团队,稳步发展。

Q:马勒首秀产品何时推向中国市场?参展产品有哪些是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如何提高马勒专为中国市场开发产品的比重?

A:我们来中国30年了,这次上海车展展台规模大,是慕尼黑展台的两倍,足见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如果想让产品快速上市,中国是最佳选择,这也是产品首秀放在中国的原因,我们希望在全球尤其是中国提速发展。首秀产品的设计灵感来自企鹅鳍,我们学习和发展速度都很快,该产品将在中国设计、生产,面向所有客户,并融入未来产品架构。

仿生鼓风机预计未来一到两年进入量产。今天采访期间,已有很多客户询问该产品,因其在能效、体积、成本方面有优势。我们希望尽快确定应用平台和车型,样品件也希望能在中国尽快开展。

相关推荐